姜文化
生姜,又名姜根、百辣云、勾装指、因地辛、姜母、姜等,本生自印度,但它何时何途传入中国却不得而知。《论语·乡党》中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不撤姜食,不多食。”可见,生姜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普遍食用,已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佐食佳品。食用姜是指姜的根茎,刚出土的姜水分足,辛辣味不足,称之“新姜”,一般可用作腌制,新姜经风干后,水分减少,俗称“老姜”,其辛辣味重,主要用作食品调味。王祯的《农桑通诀》说:“秋社前,新芽顿长,分采之,即紫姜。芽色微紫,故名。最宜糟食,亦可代蔬。”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说:“姜宜原湿沙地。四月取母姜种之,五月生苗,如初生嫩芦;而叶稍阔,似竹叶,对生。叶亦辛香。秋社前后,新芽顿长,如列指状,采食无筋,渭之子姜。秋分后者,次之。霜后则老矣。”苏东坡诗句:“后春莼茁滑如酥,先社姜芽肥胜肉”,就是指春姜。
朱熹注《论语》的文中有:“姜,通神明,去秽恶,故不撤。”民间亦有“姜佐百味”之说,王安石也说:“姜能疆御百邪,故谓之姜”。古代诗人便有不少对姜的吟咏。如唐诗人薛逢的《题独孤处士村居》云:“江上园庐荆作扉,男驱耕犊妇鸣机。林峦当户茑萝暗,桑柘绕村姜芋肥。几亩稻田还谓业,两间茆舍亦言归。何如一被风尘染,到老云云相是非。”把田园姜肥芋熟的风光和盼望农村年年丰收的心情融合到美妙的诗歌中了。还有白居易的“鲂鳞白如雪,蒸炙加桂姜。”;李商隐的“越桂留烹张翰鱼,蜀姜供煮陆机莼”也是通过赞美生姜来述说向往桃源般的农家生活。但感觉最好的当数宋代诗人刘子晕《咏姜诗》:“新芽肌理细,映日莹如空;恰似匀妆指,柔尖带浅红。”把细嫩的姜芽比作女子的纤指,晶莹剔透。于是就有了“世人悠悠不识真,姜芽尽是捧心人(柳宗元诗)。”,把姜芽引申作扑朔迷离的世界,同样,姜芽的形状又像毛笔字的笔锋,“柳家新祥元和脚,且尽姜芽领手徒(柳宗元诗)。”就是指此。
有人说屈原的《九歌》“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中的香草杜若是姜花,我到是宁愿信其有的。本来姜花就很美,白的清雅,淡的纯洁,一番若有似无的幽香沁人心扉,一种天然的委婉那样悠悠长长。有首《生如姜花》:“我心中的好女子/须生如姜花/不骄不躁/身于浊泥却洁白无暇/我心中的好女子/须性若姜花/给她一点清水/就还你满室清香/花各有姿/卉皆吐芳/尽管世俗的眼光总是投向美艳婀娜/我只愿自己是一支姜花/有人欣赏也好/无人喝彩也罢/在我生命的短暂一刻/馨香自然。”
难怪古人把生姜称为“菜中佛士”。姜有佛心,也许源之姜花的白洁纯净,清香弥远吧。“白玉夜生香,空蒙月倚廊。寒塘闻笛赋,临水韵凄凉。无弦亦相和,往来庭前桑。太湖三万倾,月在波心藏。”月下姜花开了,绽开的白玉般的迷离,亦如万倾太湖波涛,容纳得下三千世界。
中医素有“男子不可三日无姜”之语。从孔子提出“每食不撤姜”到孙思邈“每方必有姜”,到王安石“姜能疆域百邪”,到王夫之“最疗人间病”,有个最明白的共同之处——男子与姜。
2500年前,圣人孔子就提出了“每食不撤姜”的养生方祛(意思是说:一年四季人们每天都应该吃姜),此法被载入《论语·乡党》,成为千古不变之养生良方。
自古以来中医素有“男子不可三日无姜”之语。按中医理论,生姜是助阳之品,能使人荷尔蒙分泌增加。《神农本草经》列姜为上品药材,更成为医圣张仲景、外科鼻祖华佗、药王孙思邈、明代李时珍著作中的名角,治病救人,彰显医术。
明末著名思想家王夫之一生酷爱生姜,晚年隐居乡间,把所住草堂称“姜斋”,并自号“卖姜翁”。他写有一首卖姜词,其中一句曰:“最疗人间病,乍炎寒。”
《红楼梦》中即有“持螯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欲狂”;“酒未涤醒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等生动描述。
《红楼梦》五十二回中记述:“天未大明,麝月、晴雯叫醒宝玉,梳洗毕,喝了两口建莲红枣汤、噙了一块法制紫姜,便去贾母处请安道别。”说明清代人即有含化生姜清口、驱寒、健胃、提神的习惯。
《王安石字说》云:“姜能疆御百邪”,它受到历代医家的青睐。东汉名医张仲景遣方用药讲究实效,在《伤寒论》中列有生姜、干姜、炮姜、姜汁的医方59则,占总数113首方剂的一半以上,最多的一次用姜量达半斤,多取其温中散寒、止呕化痰等功效。
苏轼《东坡杂记》里曾描写了一位号称“聪药王”的钱塘净慈寺和尚,八十多岁了仍目光炯炯、颜似童子,问其原因,“自言服生姜四十年,故不老云。”这说明长期少量服用生姜对人的延年益寿大有裨益。
当代北京名医蒲辅周一次在诊室遇一患者,呕吐清水难忍,蒲老即予鲜姜一片,患者入口即止,十分灵验。无怪乎清代医家黄宫绣称生姜“真乃药中之神圣也”
在古书《奇效良方》中记载了一服“容颜不老方”,就是以姜为主药,每日清晨饮服,可令容颜不老。宋代诗人苏轼在《东坡杂记》中记述,杭州钱墉净慈寺80多岁的老和尚,面色童相,“自言服生姜40年,故不老云”。
同时,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篇指出“凡呕者,多食生姜,此是呕家圣药。”生姜入脾、胃经,能和中止呕,从唐代起被誉为“呕家圣药”,可随症加减,用于寒、热、虚、实各症所引起的呕吐。
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篇指出“凡呕者,多食生姜,此是呕家圣药。”生姜入脾、胃经,能和中止呕,从唐代起被誉为“呕家圣药”,可随症加减,用于寒、热、虚、实各症所引起的呕吐。
生姜不仅可以增添美味,也有很好的食疗药效,几千年来,炎黄子孙世世代代,早已体验到了生姜对强身保健、防病治病、益寿延年的作用。所以民间自古就有“常吃姜,寿而康”,“上床萝卜下床姜,不用医生开药方”,“朝含三片姜,不用开药方”,“冬有生姜,不怕风霜”,“早晨一片姜,胜似服参汤”,“男儿不可三日无姜”等等谚语流传。明清之际的大思想家王夫之因平素爱姜,自号“姜斋”,还写过一首《卖姜词》,其中一句是称姜“最疗人间病乍炎寒”。
当然,使用最广泛的当数“姜茶”。《水浒传》第二十四回王婆家就卖这种茶卖:“便浓浓的点两盏姜茶,将来放在桌子上。”宋诗人吴文英一曲《杏花天·汤》也吟颂了“姜茶”:“蛮姜豆蔻相思味,算却在、春风舌底。江清爱与消残醉。憔悴文园病起。停嘶骑、歌眉送意。记晓色、东城梦里。紫檀晕浅香波细。肠断垂杨小市。”从诗人笔底流出的不仅是姜茶的温暖,还有给他端姜茶的心上人,于是姜茶便成了无尽相思的由头了。 关于生姜养生益体的民谚不少:“一杯茶、一片姜,驱寒健胃是良方。”“早上三片姜,胜过饮参汤。”“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处方。”“姜调百味御百邪”……
在中国文化中,姜早已超越了植物、调味品这一范畴,在医药、文化、甚至巫术领域,都有深刻的影响。
原始点【姜的应用】
姜,味辛辣,性温热。作为居家常备之食物及调味料,不仅容易获取,且经适当炮制加工后,内服外用无不相宜,为原始点医学所推荐的最重要热源 。
首先澄清两个观念问题。
其一,有说「留姜皮则凉,去姜皮则热」,认为姜皮、姜肉寒热性不同。这是不对的,因为姜皮姜肉相连一体,而性相违者不可能一体并存。实践证明,留姜皮亦热,故熬姜汤不必去皮(除非受到污染)。
其二,有说「早吃姜胜参汤,晚吃姜赛砒霜」,这也是谬见。晚上吃姜出现不适,是由于他处体伤在晚上会因热能更缺而加重,影响吸收而现假热之症所致,而非姜的药性早晚会有不同。其实,如有体伤,任何时间喝姜汤都有可能出现不适,而不局限在晚上。如有不适,须先按推相应原始点(如「上火」则按推头、颈部,如胸腹有不适则按推背部,如小便灼热则按推荐椎),将头、颈、背部及荐椎的体伤处理后,这类所谓「虚不受补」、「夜服有害」的问题即迎刃而解,姜汤就随时都可以喝。
此外,要配合运动、调心、温热性饮食、按推及温敷,而不是单纯增加姜的用量。病情改善、稳定后,姜的用量可相应减少,减幅以不影响病情的持续改善为准。等体力进一步改善,就要以加强运动为主从根本上改善体质,减少对热源的依赖。
-张钊汉医师
现代名人说姜:
◤沈宏非说姜◢
您觉得姜和菜是什么关系?
外国的美食我不太了解,对像我这样的吃货来说,在中国部分地区的食品,姜和菜的关系,就是调味、驱寒、平衡阴阳。姜除了调味,还起到阴阳平衡的作用。子曰:不撤姜食,不多食。
您个人对姜是什么看法?饭后姜也算。
年轻的时候很不爱吃姜,觉得它有一股子怪味。现在反过来爱上了姜,觉得它充满了正能量,充满了阳气。对姜的态度的转变,见证了一个人从年轻到老的过程。
请回忆一下少了姜一定不好吃的菜和用姜有功力的菜以及餐厅。
少了姜一定不好吃的菜,比如大闸蟹、“镛记酒家”和“桃花源小厨”的仔姜皮蛋。用姜有功力的菜,比如顺德“姜撞奶”,当然姜的作用是平衡水牛奶的寒性。还有陈立老师发明的“姜汁咖啡”,把热姜汁冲入热咖啡(必须是速溶咖啡),入口之后,咖啡的味道往下走、姜味往上冲,上下通气,极爽。
用姜有功力的餐厅,首推新加坡植物园里的“姜园”(Ginger Garden, Halia),到处都是姜,各种姜,人被姜环绕及笼罩,不但空气中充满了姜花的味道,大多数的菜肴也都十分“够姜”。
您想说的关于姜的任何内容。
没有生姜的中年,最难“姜”息!
四川人全民吃姜,一年四季都少不了,新鲜的、泡菜的,餐餐不少。原因是四川盆地寒湿,常年需要姜来驱寒气,这和四川人吃辣的道理一样,只是姜没有那么刺激。通常来说,老姜是调料,仔姜是配菜。每年五六七月,仔姜正嫩,就拿来鲜吃,常见的姜芽兔、姜芽鸡是用仔姜作为肉类的配菜,不过常常风头会盖过肉类。过了季节,就吃泡姜,一年四季不断。我最喜欢的泡仔姜烧河鲜,姜的颜色和脆度都一流,想起来就流口水。还有酱油和醋腌过的姜片,拿来蒸肘子,味道也不错。近些年来,我们用仔姜来爆炒海鲜,因为内陆人吃海鲜主要是怕腥,我们用仔姜来爆笔管鱼、东星斑压住腥味,这就是内陆和沿海的不同。
姜的作用人人都会说是去腥,腥味无怪乎有两种,一种是物质分子结构产生变化而产生新的味道,变质了;一种是新鲜食物本来就存在的不被人喜欢的味道,比如鲜鱼,有的人觉得去腥就是拿另外一种味道强烈的东西去掩盖这个不喜欢的味道,我觉得用姜可以比较柔和地平衡其他味道,而不是武断地掩盖,也更能带出肉香,起到提鲜的作用。
我对姜最简单的运用就是炒饭,四五个朋友一起聚会的时候,我拿生姜切成姜末,用油爆香后炒白饭,简简单单就加点盐和胡椒粉,味道却很香。在我的餐厅大有轩,有一道菜仔姜焗蟹,新鲜的仔姜,和蟹一起焗香,浸满了鲜美的蟹油,作为配角的仔姜有时候更受欢迎。本来姜就可以中和蟹的寒凉,但是老姜太过辛辣夺味,仔姜分子结构松散,气味又清香,刚好做成配菜,不会有排外的效果。
作为潮汕人,潮汕卤水常用的南姜,在我看来也有不同的运用,尤其是风干的南姜。晒干后的南姜,味道比新鲜的有更多的香型,而且辛辣味稍弱,去掉了通常新鲜南姜的植物“腥”、“辣”味,多了松香、蜂蜜等味道,是烹饪过程的去杂味剂,也是很好的食材入味料。烧制焖肉、炖品类菜品用得比较多,一小片干南姜带来的神奇的香味是一般生姜、洋葱或香料、香草不易做到的,例如在我的餐厅,会用干南姜来熬猪肉,猪因为产地、品种、包括煮猪肉的水质不同,都会产生不同的味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干南姜片来熬煮一下,就可以统一猪肉的味道,还不会留下强烈的姜味。在潮汕,南姜是香料,用在卤水里,但我是在制作卤猪大肠之前用,大肠有强烈的异味,传统的方法就是搓和洗,但是并不科学,这样只能去掉表面的味道,我会用水加热的方法打开分子结构,令味散发,这个时候放进干南姜片,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另外,干的南姜香味密度高、浓厚,释放出来的复合香味味道宜人,没有怪异味道,容易运用,把它磨成粉,撒在食物上就是很好的烧烤调味料。
★请您关注明德生态姜园 MingDe Ecological Ginger Farm
第一个透明溯源CSA社区互助农业及PGS参与式保障,最终达到的24AG的有机生态姜园,最放心安全的原始点药用小黄姜园。
作为中国第一家透明溯源小黄姜农业品牌,基于食品安全人人自危、有机绿色认证公信力缺失的中国现实,我们企图通过建立有底线、可执行、持续改善的生产标准和品控管理体系,以自有品牌互联网零售和会员制宅配的方式满足广大原始点人对放心内热源小黄姜的需求。
正道直行,天人合一!为能从根本上避免原始点人药用小黄姜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乱相,及令人堪忧的不良内热源的伤害,又能确保最实惠地到真正纯有机的小黄姜;为原始点药用小黄姜走出一条希望之路,坚守生态健康的理念,做出典型模式,然后汇聚成一股清流,使社会更加祥和纯朴,让民众健康更有保障。
我们遵循如下理念邀请原始点各公益点及爱好者前来共建自己理想的姜园互助自产自供互动体系。
也欢迎大家关注我们的农场微信:MingDeFarmCSA,或直接搜“明德CSA生态姜园”,我们会把最新动态发布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多多关注喔。
明德生态姜园 MingDe Ecological Ginger Farm
参与式保障体系(PGS) 社区支援农业(CSA) 农盟保障体系(24AG)
农场微信:MingDe Farm QQ群:328116359 姜园网站 jiangcsa.org
------------------------------------------------------------------------------------
感恩天地滋养万物,感恩国家培养护佑,感恩父母养育之恩,感恩老师辛勤教导,感恩同学关心帮助,感恩农夫辛勤劳作,感恩大众信任支持!
☆【保护好环境资源,使我们吃的食物、喝的水源、呼吸的空气不再遭受污染,一切回归自然,为后代子孙留下一片净土。】
这个我感受很深,因为最近基金会一直姜拿不到,我就担心。因为外面市场的姜,在台湾,他们有跟我讲,他说百分之八十,很多都洒过农药,那我如何叫我的患者去买有洒过农药的姜来吃?因为如果洒过农药的姜,它有西药的成分在,那个对身体会不会损伤?(会)会啊,会消耗热能。所以到重病的时候,生死交关的时候,你又买这些有洒过农药的姜,确实对身体影响非常大。那所以我觉得,这个观念如果大家没有的话,土地一直破坏,以后要种有机姜就怎么样?越来越难,所以这里我还是呼吁大家,一定要照顾我们的这个环境,把它照顾好。因为这个环境,不只给我们这些人用,以后也要考虑我们的子子孙孙啊,这个非常重要。所以在此也呼吁,尽量如果要种植,一定要以怎么样?有机为主,不只为现代人计,也为我们的子孙计,这个才是长久的方法。好,所以最好一切不要再破坏了!
-张钊汉医师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