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安心法农业 七不小黄姜
但存方寸地 留与子孙耕

农业与互联网|蒙自小黄姜:电商助农稳度“姜周期”

澎湃新闻“农业与互联网”课题组

【编者按】

中国有超69万个行政村、超260万个自然村,如何让如此大规模的村庄实现共同富裕,要探索出一条条不同的路子出来。

电商平台的蓬勃发展,正在改变中国农业发展方式,改变农民生活方式,改变农村社会图景。互联网与农业关系的处理,关乎三农的未来,关乎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值得深度研究和长期关注。

2022年,澎湃新闻启动“农业与互联网”调研计划2022,走进全国10个农产品原产地,撰写10份调研报告,10份政策参考,拍摄10部纪录短片,剖析互联网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议题。

农业与互联网|蒙自小黄姜:电商助农稳度“姜周期”傅小凡 制图

小黄是云南省长期种植的一个独特地方生姜品种,近年来,随着云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黄姜产业成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重要组成产业。

近期,澎湃新闻农业与互联网课题组前往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下称“红河州”)的首府蒙自市,调研当地的小黄姜产业。

在云南红河州的中越边境,课题组一行人到达山下的村子,与几位当地的小黄姜“代办”、电商一起深入大山中。在海拔三千多米的山上,云雾缭绕、大树林立,一行人沿着约呈60度的山坡爬行,经半小时到达半山腰。

映入前的是一堆刚刚出土的小黄姜,这些小黄姜,近看,个头不大,色泽偏黄。闻起来,姜味辛辣、香气浓郁。课题组一行人捡起刚刚出土的小黄姜“生吃”。小黄姜的口感确实与其他地方的老姜不一样,“吃起来,又脆又辣,但是辣味不上头,很鲜。”

近年来,蒙自市的小黄姜产量逐步规模化。在云南省内成为继文山和罗平后,又一个重要产区。据蒙自市农业农村局提供的数据,蒙自市2022年小黄姜种植面积47100亩(2021年57200亩),产量11.7万吨,产值3.06亿。全市13个乡镇都有种植,但主要还是集中在山区,其中冷泉、芷村、期路白种植面积较大,均在8000亩以上,坝区种植面积最大的是新安所街道办事处6000亩。

在调研中,课题组发现,小黄姜产业在蒙自乃至红河州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电商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一方面,当地小黄姜所在的产区位于中越边境,少数民族众多,当地教育水平偏低,电商的兴起,在产业链中有效减少了中间交易成本,使得小黄姜能够供给到全国各地。电商带动了小黄姜的销量,使姜农及其产业从业者的收入进一步提高,进而使当地小黄姜种植面积逐年扩张。

另一方面,作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课题组发现,小黄姜产业在当地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瓶颈。地处边境地区的蒙自市,乡村道路建设和物流企业布点不足,电商普遍反映物流成本过高。就产业而言,当地小黄姜仍以向外销售原材料为主,加工仅限于烤制生姜,产品种类单一,增加值不高,产业转型升级能力有待提升。整体的小黄姜产业利润较低,尤其是近年来“姜周期”极大地影响姜农和电商的利润。  

农业与互联网|蒙自小黄姜:电商助农稳度“姜周期”云南小黄姜个头不大,色泽偏黄,姜味辛辣、香气浓郁。

小黄姜为更多人创收

近期,各地正逢新冠疫情感染高峰,在中医药学里,生姜具有止咳功效,据了解,最近确实有很多消费者因为食疗需求采购小黄姜。因此今年的小黄姜销量走势也要比往年更高一些。

聂永红是昆明人,目前在红河、文山一带专注于从种植户手中收购小黄姜。他们从事小黄姜业务多年。早些年自己从事小黄姜种植,后来专注于帮农户“带货”,在当地他们通常被称作“代办”。由于熟悉本地小黄姜的基本情况,他们会充当起各地电商和当地农户的“中间人”。他们基于电商对小黄姜的需求,为电商寻找优质货源。在农忙出货时,在农村为农户帮忙联系商家,从中赚取一些微薄的利润。

据聂永红介绍,农户种植1亩红土地,收成少的年份在1~2吨,收成多的年份在5~6吨。“我们从种植户手中收购小黄姜,1kg单价在2块多,农户一亩地的收益在3000元左右。”

聂永红告诉课题组,小黄姜有“姜周期”,之前黄姜价格上涨,提高了农户种植的积极性, 2021年,红河等周边地区种植非常多的小黄姜,但本地生姜市场容量不大,达到了市场饱和状态,小黄姜滞销。因此,2022年包括蒙自在内的小黄姜产量少于2021年,价格又有提升。“一吨小黄姜的价格,2022年要比2021年多出1000多元。”聂永红介绍。

此次调研,课题组就是由聂永红等几位代办带着前去种植基地。在云南大山中,我们一行人紧跟着他们的车辆。代办更清楚当地小黄姜的市场行情、种植情况。

在种植小黄姜的坡地上,务工的基本以中老年女性为主,偶尔会看到一些年轻面孔,她们一般从上午9点开始务工到下午太阳下山。在调研中了解到,和其他落后地区类似,在村子和镇上,男性大多外出城市务工。女性除了在自己地里种一些经济作物外,也会选择“兼业”,比如在每年第四季度到第二年开春的这段时间,给当地合作社的姜农务工“挖姜”。通常一天的收入在200元左右。从而使自家的收入更多元化。由于一块土地不能反复种小黄姜,需要经常轮换。也有农户选择把自家土地流转给大的姜农,从而获得收入。一亩地的流转费用每年500元-800元不等,农户自己家或多或少都有几亩地。另外,当地不少农户除兼业外,也会在自己家土地上种橘子、石榴、枇杷等云南特色水果。

对于农户而言,既有务工的劳动收入、也有从土地里获得的经营性收入。考虑到种植区临近边境,且以少数民族为主,小黄姜的兴起确实给当地农户带来了增收的机会。

由于近些年小黄姜需求量逐渐增大,有姜农已经发展成为规模化经营,在与产业链的中游和上游商家博弈时,也有一定的议价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小黄姜价格波动很大,如果姜农自家有良好的储存冷库,在价格高位时再出售,利润往往是价格低位时的几倍。

据蒙自市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2022年小黄姜价格每公斤2-8元,干姜每公斤18-20元左右(鲜干姜比7:1),有些种植大户平均亩产值5000-7500元 。目前全市小黄姜种植户约12000户,户均收入3万元左右。

小黄姜的兴起不仅为农户和姜农带来增收,也使当地的电商迎来了发展机遇。

蒙自市电子商务从2013年起步,2015年被列入云南省8个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之一,近年来,蒙自市电商发展在服务体系、品牌培育、营销渠道、人才培养、物流协同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农业与互联网|蒙自小黄姜:电商助农稳度“姜周期”杨菠2019年起开始在拼多多等电商平台从事小黄姜销售业务。

杨菠是蒙自本地人,从2019年起开始在拼多多等电商平台从事小黄姜销售业务。他自嘲是红河大山农村里走出来的年轻人。“小时候住的还是草房,家里以种地为生。”正是这种农耕经历,使杨菠对小黄姜的生产情况更为熟悉。

每年小黄姜在11月份是交易旺季,一直到次年三月份。但由于小黄姜的生长特点,即便达到出土条件,也可以继续留存在地里,长至一年时间。在当地,第二年的姜被称为“老姜”。一些种植户,待小黄姜价格有波动时,也会选择在第二年的时候挖出来销售。

“电商的兴起,有效带动了当地及其周边小黄姜的种植。”杨菠介绍。传统的模式是,农户挖出来的小黄姜,由马或骡子,从山上运到山下村子,然后运到村子里合作社的集中受理点,最后供给商超或者批发市场。

电商的兴起,则缩短了中间的交易流程,节省了交易费用,也使供应链更加稳定。“电商现在会直接到地里或者村子里收货。”

“以往,种植户会和市场上的商家或者代办进行交易,如果是滞销的年头,容易被压价。”而在红河当地,电商与合作社以及种植户建立了更为稳定的供应关系,可以确保收购价格的相对稳定。

杨菠表示,小黄姜价格波动非常大,但是我们电商与合作社建立“订单式农业”,即使市场上小黄姜价格波动,我们和合作社的交易价格也非常稳定。他举例称,在滞销的时候,小黄姜一公斤可能不到一元,但是他们和合作社拿货的时候,仍是事前定好的价格,一公斤3元。

据了解,当地小黄姜合作社是由政府部门牵头组织,定期会免费为合作社的农户提供农药化肥和种子,合作社的主要成员都是当地种植面积最大、管理最好的那批农户。另一方面,合作社的本质是一个统销模式,但种植模式仍是农户种植。

课题组在当地与多位电商交流后发现,小黄姜一单大概5公斤左右,在拼多多平台上售价在22元左右,物流成本占约四分之一。有电商和姜农向课题组反映,现在种植和销售小黄姜利润太低,市场不景气时,甚至是亏本经营。另一方面,生姜的生产对水肥需求较大,种姜的地块需要每年轮换,导致产量有大小年之分,传导到市场上就会带来价格频繁波动。

农业与互联网|蒙自小黄姜:电商助农稳度“姜周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冰川认为,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衔接发展中,平台对偏远地区都有流量倾斜,作出了表率。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冰川对课题组表示:“物流成本高导致小黄姜利润低,这还是市场机制在起作用,也在倒逼产业组织形式转型。”换言之,农村为什么要成立合作社?合作社和农户之间,就是一根筷子和一把筷子之间的关系。通过规模经济来降低成本是必然趋势。   

调研中,有当地商家向课题组反馈,希望地方政府、本地电商与平台能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在产品品质、成本控制以及流量获取方面达到一个多方共赢的局面。杨菠也表示,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扶持当地农产品靠平台走出大山,比如,可以由地方政府牵头,在平台上开辟红河州专门的频道。“这两年,受疫情影响,市场在萎缩,电商的利润也在下滑,希望各方能给电商更多的支持。”

比如,2018年底,蒙自市与拼多多联合当地商家,在“多多助农”频道推出“2018云南现挖生态小黄姜”促销活动,在各电商平台持续开展15天的小黄姜电商扶贫活动,仅活动当天,不到24小时就卖出了近2.5万单,总重量超过15万斤。活动结束时,小黄姜总销量达50万件,1000多吨,销售额在580万元左右,惠及农户5000余人。

胡冰川则认为,各大电商平台在脱贫攻坚时期,以及现在乡村振兴的衔接发展过程中,对偏远地区都会有流量倾斜,这是毫无疑问的。互联网平台做出过利益牺牲,并且作出了表率。然而,一个产业要长期发展,不可能完全或者说大部分时间依赖平台企业去补贴,这种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平台经济目前已实现了信息和市场的可触达。未来,还是要依靠产业内生力量,依靠市场自发的或者市场的自我淘汰机制,最终达到一个产业平衡。

农业与互联网|蒙自小黄姜:电商助农稳度“姜周期”姜农正在大山上收获小黄姜。

平台经济助力乡村共同富裕

平台经济如何才能更好地助力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愿景?从其普惠性看,数字经济应该是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的,约两亿个门槛低、工作时间灵活的“零工”就业机会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课题组所调研的中越边境地区,由于远离城市中心,我们此次调研的乡村,距云南红河州首府所在地需驱车5小时以上,加之云南部分乡村是少数民族聚集区,与外界交流也多有不便,农业则成为当地人谋生的主要手段。

农民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劳动力也得到大规模转移,但是,农业的相对国民收入始终处于低位,归根结底是由于太多的劳动力,只生产了较小份额的产业增加值,这就注定了农业很难得到与其他产业匹及的收入。很显然,既然是由于过高的劳动力比重,造成了农业比较收益的持续低下,根本出路自然还是要继续推动农业劳动力转移。

一个基本事实是,根据2020年国家统计局数据,占全部劳动力23%的农业劳动力,仅生产了7%左右的GDP,如此低的劳动生产率,使得农村居民难以获得和城市完全对等的报酬。提高农民报酬的主要办法是,让更多的农业劳动力从事非农就业。以及发挥自家的土地价值。

比如近些年,平台经济下沉到县域,使资本和数字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流动,为当地带来农民增收和更多就业机会。从目前普遍关心的收入分配来讲,平台经济的发展可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包括城乡和地区收入差距。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平台经济通过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尤其是灵活就业的机会,提高了低技能劳动者的收入,从而能够为共同富裕助力。比如平台经济的低门槛,使得很多人从事电商业务,云南得天独厚的地质条件,使得云南的农产品在电商和平台受到极大的欢迎。

据国家统计局此前公布的一组数据,中国灵活就业人数已达2亿,其中绝大部分就业都集中在数字经济领域。比如,在当前,包括拼多多在内的平台经济对就业的创造和带动作用就比较明显。他们催生了大量新型就业岗位,加上零工经济就业者灵活就业的特征,使得劳动者多元就业成为可能,为许多低收入人群提供了更为广泛的获取收入的途径。   

此外,互联网与数字技术的发展改变了许多行业的生产流程和运营规则,降低了相关职业对所需劳动力的技能要求和工作门槛,为弱势群体就业赋能。

平台的带动效应这几年在农村也开始显现。比如在当地,正是大量的电商出现,带动了小黄姜开始量产。由过去的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逐步发展为雇工经营。课题组在当地了解到,黄姜种植技术要求不高, 一般农户都能掌握,且当年种植当年采收,周期短、效益好,比较优势明显,是十分难得的“短、平、快”项目。同时,黄姜种植工序多,用工量大,发展黄姜种植可吸纳大量富余劳力,并与其他作物错峰用工,有利于增加农民闲时收入。

另一方面,随着平台带来的产业效应,则为当地的二产和三产发展助力。比如杨菠,虽然在从事农业销售,但是由于销售量很大,自己的收入很快提高,甚至部分年份可以达到一线城市的水准。换言之,受平台经济的红利影响,一批批电商、姜农、果农收入增加后,会进市中心“消费”,比如买房、买车,子女入学等。反过来,随着消费增加为地方政府带来直接税收,后者则有更多的财政支出去助力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这又给当地的电商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基础条件。从而达到一种良性的产业互动效应。

随着种姜收入的增加,当地姜农也逐步在本地雇工和使用现代农业种植技术,并加入小黄姜合作社,从而使种植小黄姜的收入和亩产都开始增加。在当地,姜农雇工一天需要支出200元左右,如果按照小黄姜的收成季节三到四个月计算,农民仅从事小黄姜“兼业”一年收入已经接近2万元。据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31元。也就意味着,仅从事小黄姜兼业收入就可以达到中国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

农业与互联网|蒙自小黄姜:电商助农稳度“姜周期”大量电商的出现,带动了蒙自小黄姜开始量产,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逐步发展为雇工经营。

小黄姜产业大有可为

课题组在当地了解到,目前,蒙自小黄姜仍以向外销售原材料为主,产品种类单一,增加值不高。另一方面,生姜在培育生长过程中极易感染一些病毒,特别是姜瘟病。姜瘟病是一种普遍发生在生姜成熟期间的毁灭性感染病,具有流行性强、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已成为制约很多地方生姜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虽然云南在全国生姜产源地中比较有优势,是面向东南亚、南亚地区的桥头堡,近两年受疫情影响,生姜在农产品出口贸易中的数量较少,大部分都是发往国内销售。当国内市场不景气时,生姜产业会遭到较大冲击。因此,蒙自小黄姜产业要发展,可尝试从品质、品种上超越,并拓宽销路,借鉴其他地区生姜发展经验的同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打造属于云南省独特的小黄姜品牌。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据蒙自市农业农村局提供的信息,未来小黄姜发展。一是加大政府组织领导,发挥蒙自山区优势,扩大种植面积,拓宽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引进小黄姜深加工企业,提升产品附加值,打通一、二、三产业融合通道,提升蒙自小黄姜知名度。

蒙自小黄姜的发展,未来地方政府应该发挥何种作用?胡冰川认为,各地方政府对当地的特色产业发展都有自己一套历史沿革或者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过去我们能够看到最直接的情况是地方政府推动当地基础设施的改良,水电路气房整个体系的改善,使整个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体系都发生很大变化。加上整个经济社会的进步,现在农民在交易中也不用现金了,电子支付非常方便。”

至于财政政策,胡冰川表示,对于云南省而言,其财政收支相对紧张,它可能希望能够对当地的产业做出一些贡献,但是他真正能拿出的有效财政支持,还是比较有限。就小黄姜这个产业,地方政府可能会去招商引资,比如做成更好的中间产品,比如姜干、姜片或者姜油。政府出面引进这些下游的深加工产品的企业,可以去东部或者资金比较充裕的地方去招商,这是地方政府力所能及的。招商以后,地方政府要规划产业区,在规划、加工政策,包括税收、就业等方面可以予以配套支持。

众所周知的一些非常有名的国际化大企业,在一些中部人口稠密地区,它要布置产业,地方政府可能没有更多的财政支持和直接的财政补贴力度,地方政府对他最大的承诺就是帮企业去招工,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

胡冰川认为,对中国“大国小农”的现状,尤其是西南丘陵山区的特定环境,小农户没法去有效地对接上下游的大型市场主体,所以就需要政府做一些穿针引线,牵线搭桥的服务。总体而言,当地政府能做的,一个是公共财政的基础设施投入,另一个是有针对性地给予特色产业个性化服务。“政府做好服务,把下游的一些企业和上游的种子资源,包括可以对接一些科研院所,改良农产品的品种,这些都需要政府去牵线搭桥。”

[执笔人:樊盛涛(澎湃新闻),课题组成员:南储鑫(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韩仲德(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樊盛涛(澎湃新闻)。课题统筹协调:田春玲(澎湃新闻)] 

农业与互联网|蒙自小黄姜:电商助农稳度“姜周期”海报设计:傅小凡

blank
赞(0) 买生态小黄姜
文章来自网络转载,如有侵犯,敬请留言或联系我们删除。谢谢!七不姜 生姜养生网-明德CSA生态姜园&明安农业 » 农业与互联网|蒙自小黄姜:电商助农稳度“姜周期”

心法农业 福田心耕 七不农产品会员店

小黄姜鲜姜生姜,干姜片,姜粉,姜膏,姜油等姜自制品及原始点外内热源销售...

手机微店淘宝店

“七不”生态小黄薑、干薑片、薑粉、薑丸、薑膏...,纯正零添加,由明德CSA生态姜园明安农业恭献。

七不”种植是明安农业、明德CSA生态姜园首创的良心生态农业种植理念。七不是指:不用化肥、不用农药、不用农膜、不用除草剂、不用添加剂、不用转基因、不杀生! 生姜养生不杀生,是符合戒杀生以惜物命,慎剪伐以养天和的自然之道。

微信扫一扫

blank